瑪麗亞·班比娜 (Maria Bambina) 的故事,從誕生到最後的安息之地

米蘭是時尚、混亂的瘋狂生活、阿法裡廣場和證券交易所的紀念碑的形象。 但這座城市還有另一面,即信仰、宗教和流行信仰。 離大教堂不遠,矗立著慈善修女會的總院,那裡有 瑪麗亞·柴爾德.

許*士

瑪麗亞·班比娜的起源

要了解這座蠟像的起源,我們必須穿越到1720年至1730年。 當時,先生 伊莎貝拉·基亞拉·福納里來自托迪的方濟各會士喜歡用蠟製作聖嬰耶穌和瑪麗聖嬰的小雕像。 其中一尊小雕像被捐贈給 米蘭的阿爾貝里科·西蒙內塔主教 並且,在他之後 死亡,雕像經過 安傑利聖母堂的嘉布遣修女,誰傳播了奉獻精神。

蠟像

然而,在這之間的幾年裡 1782 年和 1842 年,宗教團體是 壓制 根據皇帝約瑟夫二世和後來的拿破崙的法令。 正因為如此, 擬像 瑪麗亞·班比娜 (Maria Bambina) 被嘉布遣會修女帶到了 奧古斯丁修道院,然後傳到拉特蘭女修士手中。 隨後,牧師 路易吉·博西西奧神父 他照顧了這座雕像,目的是將其傳遞給一個宗教機構,以保持人們的奉獻精神。

這個擬像隨後被送往醫院 米蘭的西塞羅委託給洛弗雷慈善修女會的會長特蕾莎·博西奧修女。 該宗教團體於 1832 年由 巴托洛梅亞·卡皮塔尼奧 並且,在被呼叫後 蓋斯魯克紅衣主教 為了幫助醫院裡的病人,這些修女們負責照顧這個擬像。 很快,修女和病人都轉向 瑪麗亞 尋找的小女孩 力量、希望和保護.

1876年,經過一次轉移,擬像終於抵達 經米蘭聖索非亞。 一個多世紀後,瑪麗·柴爾德的蠟像開始出現腐爛的跡象,因此, 取代 與另一張圖片。 然而,原作每年 8 月 XNUMX 日都會在宗教場所內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