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無神與虔誠

如果無神論是指不相信上帝或神的存在,那麼許多佛教徒確實是無神論者。

佛教不是關於相信或不相信上帝或諸神。 相反,歷史上的佛陀教導說,信仰神靈對那些尋求開悟的人沒有幫助。 換句話說,佛教不需要上帝,因為這是一種實用的宗教和哲學,強調實際結果而不是對信仰或神靈的信仰。 因此,佛教更準確地稱為無神論而不是無神論。

佛陀還明確表示,他不是神,而只是“覺醒”到終極現實。 然而在整個亞洲,人們向佛陀或佛教肖像中的許多明顯的神話人物祈禱是很常見的。 朝聖者湧向據說藏有佛陀舍利的佛塔。 有些佛教流派非常虔誠。 即使在非情感流派,如上座部佛教或禪宗,也有向祭壇上的佛像鞠躬、供奉食物、鮮花和焚香的儀式。

哲學還是宗教?
西方一些人認為佛教的這些虔誠和崇拜方面是對佛陀原始教義的破壞。 例如,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一位自認是無神論者的人,對佛教表示欽佩,他說佛教應該從佛教徒手中奪走。 哈里斯寫道,如果佛教能夠徹底清除其“天真、狹隘和迷信”的特徵,佛教的境況將會好得多。

我曾在其他地方討論過佛教是哲學還是宗教的問題,認為佛教既是哲學又是宗教,整個“哲學與宗教”的爭論是沒有必要的。 但哈里斯所說的“天真、狹隘、迷信”的裝飾又如何呢? 它們是佛陀教法的敗壞嗎? 要了解其中的差異,需要深入探究佛教教義和修行的表面之下。

不相信信仰
與佛教無關的不僅僅是對神的信仰。 與許多其他宗教相比,任何形式的信仰在佛教中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佛教是一條“覺醒”或開悟的道路,通往我們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現實。 在大多數佛教流派中,人們都知道開悟和涅槃不能用言語概念化或解釋。 它們必須親身經歷才能被理解。 單純“信證悟”、涅槃是沒有用的。

在佛教中,一切教義都是暫時的,以功德來衡量。 梵語中的這個詞是upaya,意思是“善巧的手段”。 任何允許實現的教義或實踐都是upaya。 教義是否真實並不是重點。

奉獻精神的作用
沒有神,沒有信仰,但佛教鼓勵虔誠。 怎麼會這樣?

佛陀教導說,覺悟的最大障礙是認為“我”是一個永久的、完整的、獨立的實體。 正是透過看穿自我的幻象,證悟才會蓬勃發展。 奉獻是打破自我束縛的upaya。

因此,佛陀教導弟子們要培養虔誠、恭敬的心習氣。 因此,虔誠並不是佛教的“敗壞”,而是佛教的一種表現。 當然,奉獻需要一個對象。 佛教供奉什麼? 這是一個隨著你對教法理解的加深,在不同的時間,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澄清、闡明、回答的問題。

如果佛不是神,為什麼要頂禮佛像呢? 人們可能只是為了表達對佛陀的一生和修行的感激之情而鞠躬。 但佛像也代表覺悟本身和一切事物的無為本質。

在我第一次接觸佛教的禪寺裡,和尚們喜歡指著佛壇上的佛像說:“上面是你。 當你鞠躬時,你就是在向自己鞠躬。” 他們的意思是什麼? 你怎麼理解這一點? 你是誰? 你在哪裡找到我? 解決這些問題並不是對佛教的破壞;而是對佛教的破壞。 這是佛教。 有關這種虔誠的進一步討論,請參閱 Nyanaponika Thera 的文章《佛教的虔誠》。

所有神話生物,無論大小
大乘佛教藝術和文學中的許多神話生物和存在通常被稱為“神”或“神”。 但話又說回來,相信它們並不是重點。 通常,西方人將肖像天神和菩薩視為原型而不是超自然的存在更為準確。 例如,佛教徒可能會召喚大悲菩薩來變得更加慈悲。

佛教徒相信這些生物存在嗎? 當然,佛教在實踐中也存在許多與其他宗教相同的“字面與寓言”問題。 但佛教對存在的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與人們通常理解的“存在”不同。

生存還是毀滅?
通常,當我們問某物是否存在時,我們會問它是否是“真實的”而不是幻想。 但佛教的前提是,我們對現象世界的理解從一開始就是妄想的。 追求的目的是認識或感知妄想本身。

那麼什麼是“真實”呢? 什麼是“幻想”? 什麼“存在”? 圖書館裡充滿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在中國、西藏、尼泊爾、日本和韓國占主導地位的大乘佛教中,一切現像都缺乏內在存在。 佛教哲學的一個流派,中觀派,認為現像只存在於與其他現象的關係中。 另一種稱為瑜伽行派(Yogachara),認為事物僅作為認知過程而存在,沒有內在的現實。

可以說,佛教中最大的問題不是神是否存在,而是存在的本質是什麼? 什麼是我?

一些中世紀的基督教神秘主義者,例如《未知的雲》的匿名作者,認為說上帝存在是不正確的,因為存在相當於在一個時間空間中採取一種特定的形式。 由於上帝沒有特定的形式並且存在於時間之外,因此不能說上帝存在。 然而,神是。 這是我們許多無神論佛教徒都能欣賞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