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導致了1054年教會的大分裂

1054年的大分裂標誌著基督教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裂痕,將東方的東正教與西方的羅馬天主教會分開。 到目前為止,整個基督教世界都存在於一個整體之下,但東方教會正在發展與西方教會截然不同的文化和神學差異。 兩個分支之間的緊張關係逐漸升級,最終在1054年爆發大分裂,也稱為東西方分裂。

1054年的大分裂
1054年的大分裂標誌著基督教的分裂,並確立了東方東正教和西方羅馬天主教堂之間的分離。

開始日期:幾個世紀以來,兩個分支之間的緊張關係不斷加劇,直到 16 年 1054 月 XNUMX 日最終爆發。
也稱為:東西方分裂; 大分裂。
主要人物: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邁克爾·塞魯拉留斯 (Michael Ceularius); 教皇利奧九世。
原因:教會、神學、政治、文化、管轄權和語言差異。
結果:羅馬天主教會與東正教、希臘東正教和俄羅斯東正教永久分離。 最近東西方關係有所改善,但直到今天教會仍然分裂。
分裂的核心是羅馬教皇聲稱擁有普遍管轄權和權威。 東方東正教同意尊重教皇,但認為教會事務應由主教會議決定,因此不會授予教皇不受挑戰的統治權。

1054年大分裂後,東方教會發展為東正教、希臘教會和俄羅斯教會,而西方教會則發展為羅馬天主教會。 這兩個分支一直保持友好關係,直到 1204 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為止。時至今日,分裂尚未完全修復。

是什麼導致了大分裂?
到了第三世紀,羅馬帝國變得太大而難以統治,戴克里先皇帝決定將帝國分為兩個領域: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也稱為拜占庭帝國。 導致這兩個領域發生轉變的最初因素之一是語言。 西方的主要語言是拉丁語,而東方的主要語言是希臘語。

小分裂
甚至分裂帝國的教堂也開始分裂。 五位宗主教在不同地區擁有權威:羅馬宗主教、亞歷山大宗主教、安條克宗主教、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和耶路撒冷宗主教。 羅馬宗主教(教皇)享有“平等中第一”的榮譽,但不擁有凌駕於其他宗主教之上的權威。

被稱為“小分裂”的小分歧發生在大分裂之前的幾個世紀裡。 第一次小分裂(343-398)是針對阿里烏主義,這種信仰否認耶穌與上帝具有同等的實質或等同於上帝,因此不是神聖的。 這種信仰被東方教會的許多人接受,但被西方教會拒絕。

另一個較小的分裂,即阿卡西亞分裂(482-519),與對道成肉身的基督的本質的討論有關,特別是耶穌基督是否具有神人本質或兩種不同的本質(神性和人性)。 另一次較小的分裂,稱為佛提斯分裂,發生在九世紀。 分裂的問題集中在神職人員的獨身、禁食、抹油和聖靈的行進上。

儘管是暫時的,但隨著基督教兩個分支的日益壯大,東西方之間的分歧導致了緊張的關係。 在神學上,東方和西方已經分道揚鑣。 拉丁人的方法通常基於實用性,而希臘人的心態則更加神秘和思辨。 拉丁思想深受羅馬法和經院神學的影響,而希臘人則通過哲學和崇拜背景來理解神學。

這兩個分支之間存在著實際和精神上的差異。 例如,教會對於是否可以使用無酵餅進行聖餐儀式存在分歧。 西方教會認可這種做法,而希臘人則在聖餐中使用發酵麵包。 東方教會允許牧師結婚,而拉丁教會則堅持獨身。

最終,安提阿、耶路撒冷和亞歷山大的族長的影響力開始減弱,羅馬和君士坦丁堡成為教會權力的兩個中心。

語言差異
由於東羅馬帝國人民的主要語言是希臘語,東方教會發展了希臘儀式,在宗教儀式中使用希臘語,並使用舊約聖經的七十士譯本希臘語譯本。 羅馬教會用拉丁語進行禮拜,他們的聖經是用拉丁文武加大譯本寫成的。

反傳統的爭議
在八世紀和九世紀,關於崇拜中聖像的使用也引起了爭議。 拜占庭皇帝利奧三世宣稱對宗教圖像的崇拜是異端和偶像崇拜。 許多東方主教配合皇帝的統治,但西方教會堅決支持使用宗教圖像。

拜占庭圖標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拜占庭聖像的馬賽克細節。 穆胡爾/蓋蒂圖片社
子句爭議
子句之爭引發了東西方分裂中最關鍵的爭論之一。 這場爭論的焦點是三位一體的教義以及聖靈是單獨來自聖父上帝還是來自聖父和聖子。

Filioque是一個拉丁術語,意思是“和兒子”。 最初,尼西亞信經只是簡單地說聖靈“從父而來”,這句話的目的是捍衛聖靈的神性。 西方教會在信條中添加了與子句,表明聖靈既來自聖父“又來自聖子”。

東方教會堅持保留尼西亞信經的原始措辭,省略了子句。 東方領導人大聲辯稱,西方在不諮詢東方教會的情況下無權改變基督教的核心信條。 此外,他們認為這一補充揭示了兩個分支之間潛在的神學差異以及他們對三位一體的理解。 東方教會認為自己是唯一真實、公正的教會,認為西方神學錯誤地建立在奧古斯丁思想的基礎上,他們認為奧古斯丁是異端,意思是非正統,傾向於異端。

雙方領導人在子孫問題上均拒絕讓步。 東部主教開始指責教皇和西部主教為異端。 最終,兩個教會禁止使用對方教會的儀式,並將對方逐出真正的基督教會。

是什麼導致東西方分裂?
其中最具爭議性和導致大分裂的衝突是教會權威的問題,特別是羅馬教皇是否擁有高於東方族長的權力。 羅馬教會從四世紀起就宣稱羅馬教皇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並聲稱擁有​​對整個教會的普遍權威。 東方領導人尊重教皇,但拒絕授予他決定其他司法管轄區政策或改變普世理事會決定的權力。

在大分裂之前的幾年裡,東方教會由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邁克爾·塞拉里烏斯(Michael Cerularius,約 1000-1058 年)領導,而羅馬教會則由教皇利奧九世(Pope Leo IX,1002-1054 年)領導。

當時屬於拜占庭帝國一部分的意大利南部出現了問題。 諾曼戰士入侵,征服了該地區,並用拉丁主教取代了希臘主教。 當塞拉留斯得知諾曼人禁止意大利南部教堂舉行希臘儀式時,他通過關閉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儀式教堂進行報復。

當教皇利奧派他的首席顧問紅衣主教亨伯特前往君士坦丁堡並指示處理這一問題時,他們長期的爭端爆發了。 亨伯特對塞拉留斯的行為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和譴責。 當塞拉里烏斯無視教皇的請求時,他於 16 年 1054 月 XNUMX 日被正式逐出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作為回應,塞拉里烏斯燒毀了教皇的逐出教會法令,並宣布羅馬主教為異端。 東西方的分裂被封印了。

和解的嘗試
儘管發生了1054年的大分裂,這兩個分支仍然保持著友好的關係,直到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為止。 然而,1204年,西方十字軍殘酷地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並玷污了偉大的拜占庭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拜占庭式
用魚眼鏡頭在室內拍攝的偉大的拜占庭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Aya Sofya)。 時髦數據/蓋蒂圖片社
既然分裂是永久性的,基督教的兩個分支在教義、政治和禮拜儀式問題上變得越來越分裂。 1274年,第二次里昂公會議試圖達成和解,但該協議遭到東部主教的斷然拒絕。

直到 20 世紀,兩個部門之間的關係才得到充分改善,在彌合一些分歧方面取得了真正的進展。 領導人之間的對話導致羅馬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和君士坦丁堡的特別儀式通過了 1965 年天主教與東正教聯合宣言。 該宣言承認東方教會聖禮的有效性,取消了相互逐出教會的規定,並表達了兩個教會之間繼續和解的願望。

其他和解工作包括:

1979年,天主教會與東正教之間的神學對話國際聯合委員會成立。
1995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巴塞洛繆一世首次訪問梵蒂岡城,參加跨宗教和平祈禱日。
1999年,教皇約翰·保羅二世應羅馬尼亞東正教宗主教的邀請訪問羅馬尼亞。 這是自 1054 年大分裂以來教皇首次訪問東正教國家。
2004年,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將文物從梵蒂岡歸還給東方。 這一舉動意義重大,因為據信這些文物是在 1204 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從君士坦丁堡被盜的。
2005年,宗主教巴塞洛繆一世與東正教其他領導人一起參加了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葬禮。
2005年,教皇本篤十六世重申了他致力於和解的承諾。
2006年,教皇本篤十六世應普世宗主教巴多羅買一世的邀請訪問伊斯坦布爾。
2006年,希臘東正教大主教赫里斯托杜洛斯在梵蒂岡拜會教皇本篤十六世,這是希臘教會領袖首次正式訪問梵蒂岡。
2014年,教皇方濟各和巴塞洛繆宗主教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確認他們致力於尋求教會之間的團結。
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用這些話表達了他對最終統一的希望:“在(基督教的)第二個千年期間,我們的教會嚴格分離。 現在基督教的第三個千年即將來臨。 願千禧年的曙光降臨到一個再次完全合一的教會。”

在紀念天主教與東正教聯合聲明發表50週年的祈禱儀式中,教宗方濟各表示:“我們必須相信,正如墳墓前的石頭已被移開一樣,我們全面共融的所有障礙也將被清除。 。 每當我們把長期存在的偏見拋在腦後,鼓起勇氣建立新的兄弟關係時,我們就承認基督已經真正復活了。”

此後,兩國關係持續改善,但重大問題仍未解決。 東方和西方永遠不可能在所有神學、政治和禮儀方面完全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