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關於憤怒的教導

憤怒。 憤怒。 憤怒。 憤怒。 無論你怎麼稱呼它,它都會發生在我們所有人身上,包括佛教徒。 儘管我們非常欣賞慈愛,但我們佛教徒仍然是人,有時我們會生氣。 佛教對憤怒有何教導?

嗔恨(包括一切形式的嗔恨)是三毒之一,另外兩種是貪(包括執著和執著)和無明,它們是輪迴和再生的主要原因。 淨化自己的憤怒對於佛教修行至關重要。 此外,在佛教中,不存在“正確的”或“正當的”憤怒之類的東西。 所有的憤怒都是實現的障礙。

將憤怒視為實現的障礙的唯一例外是密宗佛教的極端神秘分支,其中憤怒和其他激情被用作激發啟蒙的能量; 或者在大圓滿或大手印的修行中,所有這些激情都被視為心明的空性顯現。 然而,這些都是困難的深奧學科,不是我們大多數人練習的地方。
然而,儘管人們認識到憤怒是一種障礙,但即使是非常有成就的大師也承認他們有時會生氣。 這意味著對於我們許多人來說,不生氣並不是一個現實的選擇。 我們會生氣。 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我們的憤怒呢?

首先,承認你生氣了
這可能看起來很愚蠢,但你有多少次遇到過一個人明明很生氣,但他堅稱自己沒有生氣? 出於某種原因,有些人拒絕承認自己生氣了。 這並不巧妙。 你無法很好地處理那些你不承認的東西的存在。

佛教教導正念。 認識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 當不愉快的情緒或想法出現時,不要壓抑它、逃避它或否認它。 相反,充分觀察並承認它。 對自己非常誠實對於佛教來說至關重要。

是什麼讓你生氣?
重要的是要明白,憤怒常常(佛陀可能會說總是)完全是由你造成的。 它不是從以太中出來來感染你的。 我們傾向於認為憤怒是由我們之外的事物引起的,例如其他人或令人沮喪的事件。 但我的第一位禪宗老師曾經說過:“沒有人讓你生氣。 你讓自己生氣。 “

佛教教導我們,憤怒就像所有的心理狀態一樣,是由心創造的。 然而,在處理你的憤怒時,你應該更加具體。 憤怒挑戰我們深入審視自己。 大多數時候,憤怒是一種自衛。 它來自於未解決的恐懼或當我們的自我按鈕被按下時。 憤怒幾乎總是一種試圖捍衛一個本來就不是“真實”的自我的嘗試。

作為佛教徒,我們認識到自我、恐懼和憤怒是虛幻且短暫的,不是“真實的”。 它們只是精神狀態,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鬼魂。 讓憤怒控制我們的行為,就相當於被鬼所支配。

憤怒是自我放縱
憤怒雖然令人不快,但卻很誘人。 在接受比爾·莫耶 (Bill Moyer) 採訪時,佩瑪·喬德隆 (Pema Chodron) 表示,憤怒具有吸引力。 “對某件事挑毛病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他說。 尤其是當我們的自我參與時(幾乎總是如此),我們可以保護我們的憤怒。 我們證明它是合理的,甚至餵養牠。”

然而,佛教教導說,憤怒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的修行是培養慈心,一種對一切眾生沒有自私執著的慈愛。 “所有人”包括剛剛在出口坡道上攔住你的人、將你的想法歸功於你的同事,甚至是背叛你的親密和信任的人。

因此,當我們生氣時,我們必須非常小心,不要因憤怒而傷害他人。 我們還必須小心,不要抓住我們的憤怒,給它一個生存和成長的地方。 最終,憤怒會讓我們自己感到不愉快,我們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放棄它。

如何放手
您認識到自己的憤怒並檢查自己以了解導致憤怒的原因。 然而你還是很生氣。 下一步是什麼?

Pema Chodron 建議保持耐心。 耐心意味著等待行動或說話,直到可以這樣做而不造成傷害。

“耐心具有極大的誠實品質,”他說。 “它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讓事情升級,給對方留下很大的說話空間,讓對方表達自己,而你卻沒有反應,即使你內心在反應。”
如果你有冥想練習,現在就是付諸實踐的時候了。 帶著憤怒的熱度和緊張站著不動。 平息其他責備和自責的內心喋喋不休。 認識憤怒並完全投入其中。 以對一切眾生(包括你自己)的耐心和慈悲來擁抱你的憤怒。 像所有的精神狀態一樣,憤怒是暫時的,最終會自行消失。 矛盾的是,無法識別憤怒往往會助長其持續存在。

不要助長憤怒
當我們的情緒向我們尖叫時,很難不採取行動,保持靜止和沈默。 憤怒讓我們充滿銳利的能量,讓我們想做點什麼。 流行心理學告訴我們,用拳頭敲打枕頭或對著牆壁尖叫來“訓練”我們的憤怒。 一行禪師不同意:

“當你表達憤怒時,你會認為你已經把憤怒從你的系統中消除了,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說。 “當你通過言語或身體暴力表達憤怒時,你就是在播撒憤怒的種子,而憤怒的種子會在你內心變得更加強大。” 只有理解和慈悲才能平息憤怒。
同情心需要勇氣
有時我們將攻擊性與力量混為一談,將無所作為與軟弱混為一談。 佛教教導說事實恰恰相反。

屈服於憤怒的衝動,讓憤怒抓住我們並震驚我們,是一種弱點。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力量才能認識到恐懼和自私是我們憤怒的根源。 冥想憤怒之火也需要紀律。

佛陀說:“以不嗔恨來戰勝嗔恨心。 以善戰勝惡。 以慷慨戰勝貧困。 用真相戰勝騙子。 ”(《法句經》,第 233 節)以這種方式與我們自己、他人以及我們的生活一起工作就是佛教。 佛教不是一種信仰體系,也不是一種儀式,也不是某種貼在你襯衫上的標籤。 和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