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方濟各的新通諭: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教宗新通諭“Fratelli Tutti”勾畫出更美好世界的願景

在一份關注當今社會經濟問題的文件中,教宗提出了一種博愛的理想,即所有國家都可以成為“更大的人類大家庭”的一部分。

教宗方濟各於 3 年 2020 月 XNUMX 日在阿西西聖方濟各墓簽署通諭《眾兄弟》
3 年 2020 月 XNUMX 日,教宗方濟各在阿西西聖方濟各墓簽署了通諭《眾兄弟》(Fratelli Tutti)(照片:梵蒂岡媒體)
在他最新的社會通諭中,教皇方濟各呼籲採取“更好的政策”、“更加開放的世界”以及重新相遇和對話的道路,他希望這封信將促進“對兄弟情誼和世界的普遍願望的重生”。 “社會友誼”。

這份名為《眾兄弟》(Fratelli Tutti)的文件共八章,共 45.000 字,是方濟各迄今為止最長的通諭。它概述了當今的許多社會經濟弊病,然後提出了一個理想的博愛世界,讓各國能夠成為“更大的人類大家庭”的一部分。 “

教皇於週六在阿西西簽署的通諭於今日發布,恰逢阿西西聖方濟各的盛宴,緊接著三鐘經和周日上午的新聞發布會。

教宗在介紹中首先解釋說,“Fratelli Tutti”一詞取自阿西西的聖方濟各向他的修道士同伴發出的 28 條訓誡或規則中的第六條,教宗方濟各寫道,這句話為他們提供了“一種以福音風味為標誌的生活方式”。

但他特別關注聖方濟各的第25條訓誡——“在遠離他的兄弟時和與他在一起時一樣愛和敬畏他的兄弟是有福的”——並將其重新解釋為“超越地理和距離障礙的愛”的呼喚。 “

他指出,“無論他走到哪裡”,聖方濟各都“播撒和平的種子”,並陪伴著“他最小的兄弟姐妹”,他寫道,這位XNUMX世紀的聖人並沒有“參與旨在強加教義的口水戰”,而是“只是傳播上帝的愛”。

教皇主要藉鑑了他以前的文件和信息、後大公會議教皇的教導以及對聖托馬斯·阿奎那的一些參考。 他還經常引用去年他與愛資哈爾大學大伊瑪目艾哈邁德·塔耶佈在阿布扎比簽署的《人類博愛文件》,指出該通諭“繼承並發展了一些在《阿布扎比》中提出的偉大主題”。文檔。 “

方濟各說,在通諭的新穎之處,他還納入了從“世界各地許多個人和團體”收到的“一系列信件、文件和考慮”。

教宗在《兄弟會圖蒂》的介紹中表示,這份文件的目的並不是“關於兄弟之愛的完整教導”,而是為了進一步幫助“一種不停留在文字層面的兄弟情誼和社會友誼的新願景”。 他還解釋說,在他撰寫通諭時,Covid-19大流行“意外爆發”,凸顯了各國“分裂”和“無力”共同努力。

方濟各表示,他希望為“兄弟情誼的普遍願望的重生”以及所有男人和女人的“兄弟情誼”做出貢獻。 教宗寫道:“因此,讓我們作為一個人類大家庭,作為擁有相同血肉的旅伴,作為我們共同家園的同一片土地上的孩子,怀揣夢想,我們每個人都帶來我們豐富的信念和信仰,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聲音,是所有人的兄弟姐妹。”

當代負面趨勢
第一章《封閉世界上空的烏雲》描繪了當今世界的慘淡景象,與歐盟創始人等支持一體化的歷史人物的“堅定信念”相反,當今世界出現了“一定的回歸”。 教宗指出,一些國家出現了“短視、極端主義、怨恨和侵略性的民族主義”,以及“新形式的自私和社會意識的喪失”。

本章幾乎完全關注社會政治問題,接著觀察到,在一個“無限的消費主義”和“空洞的個人主義”的世界中,“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獨”,其中存在“歷史感的日益喪失”和“某種解構主義”。

他指出,“誇張、極端主義和兩極分化”已成為許多國家的政治工具,“政治生活”沒有“良性辯論”和“長期計劃”,而是“旨在抹黑他人的精明營銷手段”。

教宗確認“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為保護環境而發出的聲音被壓制和嘲笑”。 雖然文件中沒有使用墮胎一詞,但弗朗西斯回到了他之前表達的對“一次性社會”的擔憂,他說,在這個社會中,胎兒和老年人“不再需要”,而其他類型的廢物激增。令人遺憾之極。 “

她公開反對日益嚴重的財富不平等,呼籲女性擁有“與男性相同的尊嚴和權利”,並提請人們關注人口販運、“戰爭、恐怖襲擊、種族或宗教迫害”的禍害。 他重申,這些“暴力局勢”現在構成了一場“支離破碎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教宗警告不要“建立圍牆文化的誘惑”,指出對“單一人類家庭的歸屬感正在消失”,尋求正義與和平“似乎是一個過時的烏托邦”,取而代之的是“全球化”漠不關心。”

談到 Covid-19,他指出市場並沒有保證“一切安全”。 這場流行病迫使人們重新開始相互關心,但警告說,個人主義消費主義可能“迅速退化為所有人的自由主義”,這將“比任何流行病更糟糕”。

方濟各批評“某些民粹主義政治政權”不惜一切代價阻止移民入境,並導致“仇外心理”。

然後他轉向當今的數字文化,批評“持續監視”、“仇恨和破壞”和“數字關係”活動,稱“僅僅建立橋樑是不夠的”,數字技術正在使人們遠離現實。 教宗寫道,兄弟情誼的建設取決於“真實的相遇”。

好撒瑪利亞人的榜樣
在題為“旅行的陌生人”的第二章中,教宗對好撒瑪利亞人的寓言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強調不健康的社會對苦難視而不見,並且在照顧脆弱和弱勢群體方面是“文盲”。 他強調,每個人都被要求像好撒瑪利亞人一樣與他人保持密切關係,提供時間和資源,克服偏見、個人利益、歷史和文化障礙。

教宗還批評那些認為敬拜天主就足夠了、不忠實於信仰對他們的要求的人,並特別指出那些“操縱和欺騙社會”和“靠幸福生活”的人。 他還強調了在被遺棄或被排斥的人中承認基督的重要性,並說“有時人們想知道為什麼教會花了這麼長時間才明確譴責奴隸制和各種形式的暴力”。

第三章的標題是“設想和創造一個開放的世界”,是關於“走出”自我,在另一個人中“找到”更完整的存在,“根據慈善的活力向他人開放自己,從而導致”普遍的實現。 在這種背景下,教宗反對種族主義,稱其為“迅速變異的病毒,非但沒有消失,反而隱藏起來等待”。 它還引起人們對殘疾人的關注,他們可能感覺自己是社會中的“隱藏的流亡者”。

教宗表示,他並不是提出一種旨在消除差異的“單向”全球化模式,而是主張人類大家庭必須學會“和諧與和平地共同生活”。 他經常在通諭中提倡平等,他說這並不是通過“抽象宣言”人人平等來實現的,而是“有意識地、精心培育博愛”的結果。 它還區分了那些出生在“經濟穩定家庭”的人,只需要“主張自由”,以及那些不適用這一點的人,例如出生在貧困中的人、殘疾人或沒有足夠照顧的人。

教宗還聲稱“權利沒有國界”,援引國際關係中的道德準則,並提請人們注意窮國的債務負擔。 他說,只有當我們的社會經濟體係不再產生“單一受害者”或將他們拋在一邊,只有當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讓他們能夠盡力而為時,“普世博愛的盛宴”才會被慶祝。 他還強調團結的重要性,並表示膚色、宗教、才能和出生地的差異“不能用來證明某些人的特權高於所有人的權利”。

他還敦促“私有財產權”伴隨著“所有私有財產服從地球商品的普遍目的地,因此所有人都有權使用它們”的“壓倒一切的原則”。

聚焦移民
通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移民的,包括整個第四章,題為“一顆向全世界開放的心”。 一個子章節的標題是“無邊界”。 在回顧了移民必鬚麵對的困難後,他呼籲建立“完整公民身份”的概念,拒絕歧視性地使用少數群體一詞。 教宗堅持認為,與我們不同的其他人是一份禮物,整體大於各個部分的總和。

他還批評“有限形式的民族主義”,他認為這種民族主義無法理解“兄弟般的無償性”。 他說,為了得到更好的保護而對他人關上大門,會導致“簡單化地認為窮人是危險的、無用的,而有權勢的人則是慷慨的捐助者。” 他補充道,其他文化“並不是我們必須保護自己免受侵害的‘敵人’。”

第五章致力於《一種更好的政治》,其中方濟各批評民粹主義剝削人民,使本已分裂的社會兩極分化,並煽動自私以提高個人的聲望。 他說,更好的政策是提供和保護就業機會並為所有人尋求機會。 “最大的問題是就業,”他說。 方濟各強烈呼籲結束人口販運,並表示飢餓是“犯罪”,因為食物是“一項不可剝奪的權利”。 它呼籲改革聯合國,反對腐敗、低效、濫用權力和無視法律。 他說,聯合國必須“促進法律的力量,而不是武力的法則”。

教宗警告人們不要貪婪——即“自私傾向”——以及“繼續造成破壞”的金融投機。 他說,這場大流行病表明“並不是所有問題都能通過市場自由來解決”,人類尊嚴必須“再次成為中心”。 他說,好的政治致力於建立社區並聽取所有意見。 這不是“有多少人認可我?”的問題。 或者“有多少人投票給我?” 但諸如“我對工作投入了多少熱愛?”之類的問題以及“我建立了哪些真正的紐帶?”

對話、友誼、會面
在題為“社會中的對話與友誼”的第六章中,教宗強調了“仁慈的奇蹟”、“真正的對話”和“相遇的藝術”的重要性。 他說,如果沒有禁止內在邪惡的普遍原則和道德規範,法律就會變成任意強加。

第七章題為“重新相遇的道路”,強調和平取決於真理、正義和仁慈。 她說,建設和平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任務”,愛壓迫者意味著幫助他們改變,不允許壓迫繼續下去。 即使寬恕也不意味著有罪不罰,而是放棄邪惡的破壞力和復仇的慾望。 他補充說,戰爭不再被視為解決方案,因為它的風險超過了它所謂的好處。 因此,他認為現在談論“正義戰爭”的可能性“非常困難”。

教皇重申他的信念,即死刑是“不可接受的”,並補充說“我們不能放棄這一立場”,並呼籲全世界廢除死刑。 她說,“恐懼和怨恨”很容易導致懲罰,這種懲罰被視為“報復甚至殘酷的方式”,而不是整合和治癒的過程。

在第八章《宗教為我們世界的兄弟情誼服務》中,教宗提倡宗教間對話,以此作為實現“友誼、和平與和諧”的一種方式,並補充說,如果沒有“向所有人的父親開放”,就無法實現兄弟情誼。 教宗說,現代極權主義的根源是“對人類超然尊嚴的否認”,並教導暴力“不是基於宗教信仰,而是基於其畸形”。

但他強調,任何形式的對話都不涉及“淡化或隱藏我們最深層的信念”。 他補充說,對上帝真誠而謙卑的崇拜“不會結出歧視、仇恨和暴力的果實,而是會尊重生命的神聖性”。

靈感來源
教宗在通諭的最後表示,他不僅受到阿西西的聖方濟各的啟發,還受到非天主教徒的啟發,如“馬丁·路德·金、德斯蒙德·圖圖、聖雄甘地等”。 他還支持真福查爾斯·德·福科,後者祈禱自己是“所有人的兄弟”,教宗寫道,他“通過將自己視為最卑微的人”而實現了這一點。

通諭以兩則祈禱文結束,一則向“造物主”祈禱,另一則向“普世基督教祈禱文”祈禱,由教宗提出,以便人類的心中可以懷有“博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