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印度教中的阿特曼是什麼?

atman被永恆地自我,精神,本質,靈魂或呼吸翻譯成英文。 它是真正的自我,而不是自我。 在死亡之後移居或成為婆羅門(構成萬物的力量)一部分的自我的這一方面。 Moksha(解放)的最後階段是理解一個人的atman實際上是Brahman。

阿特曼的概念是印度教所有六大流派的中心,也是印度教和佛教之間的主要區別之一。 佛教信仰不包括個人靈魂的概念。

重點介紹:阿特曼
阿特曼(Atman)是印度教的重要概念,大致可與靈魂媲美。 通過“了解Atman”(或了解一個人的基本自我),可以實現從輪迴中的解放​​。
人們認為阿特曼是存在的本質,在大多數印度教學校中,阿特曼都與自我分離。
一些印度教(單性)學校將阿特曼視為婆羅門(普世精神)的一部分,而另一些(二元性學校)則認為阿特曼與婆羅門是分開的。 在這兩種情況下,atman和Brahman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繫。 通過冥想,修煉者能夠團結或了解他們與婆羅門的聯繫。
atman的概念最早是在Rigveda(一種古老的梵文文本)中提出的,Rigveda是一些印度教流派的基礎。
阿特曼與婆羅門
阿特曼是一個人的本質,而婆羅門是一種不可改變的普遍精神或意識,它是萬物的基礎。 它們的討論和命名彼此不同,但是並不總是將它們視為不同。 在一些印度教思想家中,阿特曼就是婆羅門。

阿特曼

阿特曼與西方關於靈魂的觀念相似,但並不完全相同。 一個顯著的區別是,印度教學校在atman主題上存在分歧。 雙重印度教徒認為個人的atman是團結的,但與Brahman並不相同。 另一方面,非雙重印度教徒則認為個人的阿特曼就是婆羅門。 因此,所有的阿特曼本質上是相同和平等的。

西方關於靈魂的概念提供了一種精神,該精神與一個人有著特別的聯繫,具有他或她的所有特殊性(性別,種族,個性)。 人們認為靈魂是在一個人出生時就存在的,它不會通過輪迴而重生。 另一方面,根據印度教的大多數流派,阿特曼被認為是:

任何形式的物質的一部分(非人類特有的)
永恆(並非始於特定人的出生)
婆羅門的一部分或等於
轉世
渴望
婆羅門在許多方面與西方的上帝概念相似:人類的思想是無限的,永恆的,不變的和不可理解的。 但是,婆羅門有多個概念。 在某些解釋中,婆羅門是一種萬物的基礎。 在其他的解釋中,婆羅門通過諸如毘濕奴和濕婆之類的神和女神來表現自己。

根據印度教神學,阿特曼不斷地轉世。 循環僅以意識到atman與婆羅門合而為一,並因此與所有創造物合而為一而結束。 通過按照佛法和因果報應的道德生活,有可能實現這種認識。

起源
最早提到的atman是在Rigveda中,這是一組用梵語寫的讚美詩,禮拜儀式,評論和儀式。 里格維達(Rigveda)的章節是最古老的已知書籍。 他們可能是在公元前1700年至1200年之間寫在印度的

Atman也是奧義書中重要的討論話題。 奧義書撰寫於公元前八至六世紀,是師生之間的對話,重點討論有關宇宙本質的形而上學問題。

有200多個獨立的奧義書。 許多人轉向阿特曼,解釋說阿特曼是萬物的本質。 它不能從理智上理解,但可以通過冥想來感知。 根據奧義書,阿特曼和婆羅門是同一物質的一部分。 當atman最終被解放並且不再轉生時,atman返回到婆羅門。 這種返回或重新吸收到婆羅門中的現象稱為moksha。

阿特曼和婆羅門的概念通常在奧義書中進行隱喻描述。 例如,Chandogya Upanishad包括這段經文,Uddalaka啟發了他的兒子Shvetaketu:

在東西方匯合的河流中
在海裡與它合而為一,
忘記了他們是分開的河流,
因此所有生物都失去了分離
當他們最終合併為純淨的存在時。
沒有什麼不是來自他的。
在所有這些之中,是最深的自我。
他是真理。 這是至高無上的自我。
你就是那個Shvetaketu,你就是那個。

思想流派
印度教有六種主要流派:Nyaya,Vaisesika,Samkhya,Yoga,Mimamsa和Vedanta。 所有六個人都接受Atman的現實,並強調“了解Atman”(自我知識)的重要性,但是每個人對概念的解釋都略有不同。 通常,將atman理解為:

與自我或個性分離
不變且不受事件影響
自己的本性或本質
神聖而純潔
韋丹塔學校
韋丹塔學派實際上包含了幾個關於阿特曼思想的中學派,我不一定同意。 例如:

Advaita Vedanta指出atman與Brahman相同。 換句話說,所有人,動物和事物都是同一神聖整體的一部分。 人類的苦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對婆羅門的普遍性的不了解所致。 實現充分的自我理解後,人類甚至可以在生活中實現解放。
相反,德瓦塔·韋丹塔(Dvaita Vedanta)是二元哲學。 根據那些遵循Dvaita Vedanta信念的人的說法,有單個atman和一個單獨的Paramatma(最高Atma)。 解放只能在死亡之後發生,那時個人的atman可能(或可能不)接近婆羅門(雖然不是一部分)。
Vedanta Akshar-Purushottam學校將atman稱為“吉瓦”。 這所學校的追隨者認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獨立的靈魂,使這個人充滿生氣。 生命在生與死時,每個人的身體都在運動。
尼亞耶學校
Nyaya學校包括許多學者,他們的思想影響了其他印度教學校。 Nyaya的學者提出意識是atman的一部分,並使用理性的論據來支持atman作為個體的自身或靈魂的存在。 Nyayasutra是一種古老的Nyaya文字,將人類的行為(例如看或看)與Atman的行為(尋求和理解)區分開來。

瓦西施卡學校
從許多部分組成整個現實的意義上說,這種印度教流派被描述為原子論。 在Vaiseshika學派中,有四種永恆的物質:時間,空間,思想和智慧。 在這種哲學中,阿特曼被描述為許多永恆和精神物質的集合。 認識阿特曼只不過是了解阿特曼是什麼,但這並不會導致婆羅門統一或永恆的幸福。

Mimamsa學校
Mimamsa是印度教的一種禮儀學校。 與其他學校不同,它把阿特曼描述為與自我或個人自我相同。 品行高尚會對人的生活產生積極影響,這使得道德操守和良好行為在這所學校中尤為重要。

三佳學校
就像Advaita Vedanta學校一樣,Samkhya學校的成員將atman視為一個人的本質,並將自我視為造成個人苦難的原因。 然而,與Advaita Vedanta不同,Samkhya認為有無限數量的獨特和個體的atman,每個存在於宇宙中。

瑜伽學校
瑜伽學派與Samkhya學派在哲學上有一些相似之處:瑜伽學中有許多單一的atman,而不是單一的通用atman。 然而,瑜伽還包括許多用於“了解人”或獲得自我知識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