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供食

供食是佛教中最古老、最常見的儀式之一。 在托缽期間,人們會向僧侶提供食物,並在儀式上供養密宗本尊和餓鬼。 供養食物是一種功德,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要貪婪或自私。

向僧人布施
早期的佛教僧人並不建造寺院。 相反,他們是無家可歸的乞丐,乞討所有食物。 他們唯一的財產是外衣和乞討碗。

如今,在泰國等許多上座部佛教為主的國家,僧侶的大部分食物仍然依靠接受施捨。 僧侶們一大早就離開寺院。 他們排成一列,最年長的走在前面,前面拿著施捨品。 俗人等待他們,有時跪下,並將食物、鮮花或香放入碗中。 女性一定要小心,不要觸碰僧侶。

和尚不說話,甚至連謝謝都不說。 施捨並不被認為是施捨。 施捨的給予和接受在寺院和俗人社區之間建立了精神聯繫。 俗人有責任在物質上供養僧眾,僧侶有義務在精神上供養僧眾。

乞討的習俗在大乘佛教國家中已經基本消失,儘管在日本僧侶會定期進行takuhatsu,“請求”(taku​​)“用碗”(hatsu)。 有時僧侶會念經以換取布施。 禪宗僧侶可能會三五成群地外出,邊走邊唸“和”(法),表示他們正在弘揚佛法。

練習拓發的僧侶戴著大草帽,部分遮住了他們的臉。 帽子還讓他們看不到施捨者的臉。 沒有給予者,也沒有接受者; 只是給予和接受。 這淨化了給予和接受的行為。

其他食品
在佛教中,供奉食物也是一種常見的儀式。 它們背後的確切儀式和教義因學校而異。 食物可能會簡單而安靜地放在祭壇上,並帶有小弓,或者伴隨著祭品,可能會有精心的誦經和徹底的頂禮。 然而事實上,就像向僧侶施捨一樣,在佛壇上供奉食物是一種與精神世界聯繫的行為。 這也是釋放自私、敞開心扉滿足他人需要的一種方式。

向餓鬼供養食物是禪宗的常見做法。 在禪修期間的正式用餐期間,將向每個即將參加用餐的人傳遞或帶來一個供奉碗。 各人從碗中取出一小塊食物,觸碰自己的額頭,然後放入供奉的碗中。 然後將杯子儀式性地放置在祭壇上。

餓鬼代表了我們所有的貪婪、乾渴和執著,它們將我們與悲傷和失望聯繫在一起。 通過放棄我們渴望的東西,我們可以將自己從執著中分離出來,並需要考慮他人。

最終,所提供的食物被留給了鳥類和野生動物。